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高效24小时 阅读笔记(1)

时间可视化

记录时间

想要知道自己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,记录自己的一周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可以利用笔记本,excel,或者各种应用软件来记录,推荐以15-30分钟为一个单位。

给时间贴标签

我们可以把时间分成3类:

  1. 生存所需的必需的时间,例如睡觉,吃饭等
  2. 我们主动使用的时间,比如工作,学习
  3. 我们被动使用的时间,例如连续刷短视频
    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被动时间指的是你无意中挥霍的时间,是那种你会觉得“啊?怎么到这个点了?”的情况。不是只有工作学习才算主动时间,如果你明确一段时间要做什么,比如我就想好了晚上要玩2个小时游戏,那么这也算是主动时间。
    一般而言,如果每天的被动时间超过2个小时,就意味着需要改进。

减少被动时间

其实很多时候,并不是我们想主动进入被动时间,而是被这些应用软件的算法“绑架”了大脑。根据Netfix的调查结果,61%的人一旦开始看视频,通常会连续观看5~6集。就算原本我们可能只是出于某种目的来看视频,结果却一发不可收拾,很多时候往往会不自觉点击那些和我们的目的毫不相干的内容。
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,目前应用中的推荐算法只凭意志力是很难战胜的,毕竟,它的背后是数百亿资金的投入,以及大量算法工程师的工作成果。
结合书中作者的说法,以及我个人的实践经验,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减少被动时间:

  1. 远离可能引起被动时间的事物。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,举例来说,当想要放松一下的时候,以前我或许会打开手机刷b站,现在改成听几首自己喜欢的音乐,放松的同时,固定长度的音乐列表也是一个隐性的休息计时器,当音乐播放完毕,也就意味着我该回到工作中去了。
  2. 限制获取信息流的长度。人总是充满好奇心的,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有一种探索欲。以上网查资料为例,原本可能只是想简单地查询一个问题,但是你可能会不知不觉被页面上的其他内容,比如“相关问题”所吸引——尽管它和你查询的目的不相关。所以我现在限制自己打开浏览器不能超过4个标签页,一旦超过了4个标签页,就必须停下来问问自己:现在我所浏览的真的是我一开始想要找的东西吗?
  3. 强力的外部打断机制。前面我们提到过,现在的推荐算法是很难纯靠人的意志力战胜的,所以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。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道理,那就是一定不能把闹钟放在你能伸手够到的地方。同样的道理,若是你想刷短视频放松,又怕自己沉溺于推荐算法的内容之中,那么就加个定时器吧,简单有效。唯一要注意的一点,就是要把定时器放在你必须起身才能关掉的地方。

设计时间

想要掌握一项技能,必须要投入相对应的时间。这不仅仅指你学习的专业技能,发言的方式,与人交涉的技巧,撰写报告等生活中的这些“隐藏技能”都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并思考,然后反复试错才行。

划分时间区块

在工作或学习技能时,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安排相对完整的时间。不过,现实中有很多突发状况,比如突然来了客户的电话,或者是一个加急的会议等等。每次都像这样被时间追赶着,我们就不能好好思考,也没有余力提升技能,却每天被“繁忙”的感觉支配着。
这时候前面的时间记录就有用了,通过统计,我们还是能找到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用来专心做事。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段时间,比如,你是想要提升工作技能呢还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?更注重绩效还是更注重和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?一切由你决定。
除此以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仔细观察擅长你想学习的技能的人,不仅仅要从表面观察,更要注重对方在各种情况下会采取什么行动,才能有所发现。所以,要有意识地预留用于观察的时间。

优先安排私人时间

根据作者的说法,在对日程进行具体安排时需要优先确保私人时间,只有确保了私人时间,才能提升幸福感。无论多么忙碌,如果不能保证私人时间,那就意味着一定出了什么问题。一天应当至少安排5个小时的私人时间。(话说这在996的工作条件下真的能做到么?)将时间安排明确后,可以让大脑知道在当前时间段应该做什么。更重要的是,为了能切实确保私人时间,能敦促人养成工作不拖延的习惯。

"艺术家之约"

作者将在私人时间发现想做的事情称作“艺术家之约”。

”艺术家之约“是指每周特地安排2个小时,用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·······一个人去海边,一个人去看老电影等等。每一项都花费不少时间,但是不怎么花钱。重要的是投入时间
——茱莉亚·卡梅伦

为了不让私人时间成为“被动时间”,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身边的小惊喜,比如想尝试做一道新菜,想要想画一幅画,像这样把”想要试一试“的心情付诸实施。

美好生活需要的行为,除了来自行为本身的满足,不会带来任何好处。
——亚里士多德

制定行动目标

制定目标时,注意”行动“是重点而不是”结果“。我们无法掌控结果,即使把结果当成目标,努力也未必能得到回报。比如,准备考试,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要做3套习题这种行动目标,而不是要考多少分这种结果目标。行动目标一定是只要去做就一定能实现的目标,一旦实现,可以激发下一轮的热情,即使无法实现,也有助于重新审视自己利用时间的方法。
不过需要注意,不要因为取得了一时的成功,就给自己的目标增加难度。这会引起心理学上称之为“反正效果”的现象:出现一项失败,就容易对所有的项目弃之不顾。
除此以外,制定行动目标时最好以”周“为单位。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到即使某天出现了意外状况,但是还有补救的机会。

安排好注意力

人一天的注意力是有极限的。
做好设计,确保最消耗精力的工作能在上午完成,而那些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文书工作可以留到傍晚再完成。

周末的安排

周末是出现被动时间的重灾区,我们应当在周三之前决定周末计划。
作者推荐引入“刷新计划”和“输入计划”。

  1. 刷新计划:所谓刷新计划,就是提前安排好出门的活动。也许有人会抱怨为什么非要在周末安排活动,但是很多时候,一旦出门之后,就会发现”啊,其实出来也挺不错的“。安排一些稍微让人有点兴奋的外出活动,比如健身,公园一日游等。如果可能,可以预约这些活动,这样可以创造不得不外出的条件。
  2. 输入计划:输入计划关系到个人的成长。可以考虑去听一场演讲,看看一些有用的小技能教程,这些能切身让人感受到学到了新东西并获得了进步,这能给下一周带来动力。当然,重点是选择不仅轻松,还需要消耗一点精力的事情,如果和工作日一样,那周末就没有了意义。(比如折腾博客?hh)
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我们需要在周日回顾一下这周的安排。包括确保了几个小时的私人时间?周末是否充实?安排是否合理等,以便对以后的安排做出调整。

制定未来计划

作者认为应当对以下6个要素,从而明确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:

  • 健康
  • 感情
  • 人际关系
  • 时间管理
  • 工作,履历,终身事业
  • 财务,金钱

我们可以从这6个方面对自身的现状进行评分,评估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。当然,首先我们需要对各项目的满分下定义。
满分的定义必须是具体的,比如”我要减肥“就不算是一个具体的目标,”我要减到xx公斤“才算是一个具体的定义。设定一个具体而又稍微有点难度的目标是十分有效的,尽力而为的暧昧目标很难改变人的行为。
但是,务必不要陷入完美主义。在制定计划后,我们应当时不时地进行回顾调整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

换个环境思考

在思考长期目标时,不妨去不同的场所试试,研究表明,环境的改变会为大脑提供刺激。看看不同的风景,邂逅不同的人,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灵感。

0

评论区